为坚守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核心宗旨,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功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2025 年暑期锚定“强化思政引领、提升育人实效”目标,以集体备课、专题磨课为抓手,深化教学创新,将抗战精神传承、理想信念培育与“四个自信”塑造融入教学全流程,为新学期思政课堂注入鲜活力量,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暑期备课会:
锚定思政方向,筑牢育人根基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此次暑期集体备课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文件精神及学院宗旨要求,强化教学协同,提升课程育人实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2025年 7月29日19时召开暑期集体备课会线上会议。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晓慧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通过明确新学期课程体系、细化备课要求、部署教学保障工作,为教师暑期备课精准定向,筑牢新学期教学基础。
磨课会:
破解思政痛点,锻造育人亮点
2025年8月25日下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召开新学期首次教学工作会议。会议以“精心谋划开新局,深研教学启新篇”为主题,聚焦新学期工作部署与核心课程建设,明确开学第一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以《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教育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开展“退役军人展风采,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为指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核心环节。会上,针对“如何将抗日战争胜利 80周年与《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国史》课程深度融合”的难题,教师团队集思广益分别确立“烽火淬炼真理:从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铭记伟大胜利,汲取复兴力量”的教学主题。教研室主任张晓慧着重强调了教学准备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教案的精细化打磨、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课堂互动的创新设计,每一项都关乎育人实效。要求全体教师要以‘紧锣密鼓’的节奏和‘万无一失’的标准,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平稳、高效、高质量运行,共同营造积极向上、严谨笃学的教学新气象。”
8月28日,教研室聚焦开学第一课及专题一内容,开展“个人备课—集体试讲—交叉点评”闭环式磨课会,着力破解思政教学痛点,推动历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切实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育人要求。
集体试讲环节,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点评者,针对如何让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与课程思政主旨深度融合,避免“历史与思政两张皮”,提出“历史事件—理论阐释—当代价值”融合思路,如从抗战军民团结延伸至新时代民族团结,让热点成思政“活教材”;针对“思政说教”困境,设计跨时空对话等互动形式,变“单向灌输”为“沉浸式参与”;针对“思政情感悬浮”,用暑期抗战电影、根据地实物触发共情,结合新时代成就等现实案例强化“四个自信”。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开年第一课”的策略与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备课思路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开学第一课:
思政实践落地,点燃信仰之光
9月1日至4日,教研室将磨课成果转化为思政教学实践,紧扣学院宗旨,开学第一课如期进行。
课堂中,教师们紧扣集体备课中确立的课程主题,通过1938年那种物件可以救国的穿越到暑期爱国档电影最让你难以忘怀的一幕再到两代人的对话等丰富多样的互动模式,摒弃单向灌输,以“案例串联+对比分析+情感引导”的方式激活课堂,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的历史事实,生动展现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谱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又结合当代芯片攻关的新闻报道、科研团队事迹,引导学生跨时空对比“不服输”的精神传承。整堂课上,教师们既保持历史教学的严谨性,又兼具思政教育的温度,用生动的讲述、鲜活的案例、精准的引导,将“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代青年如何汲取复兴力量”的答案融入历史叙事,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筑牢了青年学子的信仰根基。
2024级会计学3班买慧分享道:“解读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理论不是空洞的文字;对比今天国家的发展成就,更明白‘四个自信’不是口号,而是所有中国人的底气。”
展望未来:
深化思政创新,践行学院宗旨
本次开学第一课,既是抗战精神的时代回响,亦是对“大思政课”改革的躬身实践。正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张晓慧总结:“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青春的燃料。教师要做点火者,而非灌满桶的人。”从头脑风暴确定授课主题,到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到讲述家国故事时饱含赤诚的课堂表达,教师们用行动生动诠释: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课,能让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中国共产党的开天辟地、新时代的波澜壮阔,从泛黄的史料与书本文字中“活”起来,在学生心中点亮理想的明灯,唤醒肩负时代使命的自觉。
同时也需看到本次开学第一课仍有提升空间,抗战主题与课程特色融合不足,孤立讲授抗战内容,割裂了与课程的内在关联;史料呈现形式与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适配度有待加强,未能完全实现“史料具象化”与“情感共鸣”的同频共振。未来,教研室全体教师将继续深耕教学创新,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让百年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再是抽象的知识点,而是化作触动心灵的奋斗故事、引发深思的时代命题。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引导,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植信念种子,切实扛起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思政课程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引导青年从历史纵深中读懂中国道路、汲取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动能。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杨怡斐 图/杨姿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
电话:0951-5181555(院办) 0951-5181999(招办)
邮编:750021
欢迎关注
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